•   
  • 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- 教育科研
    最好的生涯规划师是自己

    发布时间:2021年05月31日 点击:5488

    刘从华  安良海

    前不久,我们接待了一名高二学生的咨询。他反映在新高考“3+1+2”组合模式中,其物理、政治、地理学起来比较吃力,故请求将其转入其他组合班学习。问他当初选科的时候为什么不慎重考虑?现在从头学习新组合学科是不是有些为时过晚?他回答说当初一切选择均由家长和老师做主,自己没有说话的权利。

    另有一名男生平时考试几乎所有学科都不及格,两次参加高考均落榜。他发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,但是对汽车之类的东西很是着迷,常常在车库一待就是一整天,而且乐此不彼。当父母想让他再复读一年并再次参加高考时,他明确表示自己铁心要做一名汽车修理工。最终父母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。后来,他成了一名4S店经理,生意做的红红火火。

    还有不少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,习惯于将本来由自己做主的事情全盘交由家长代办。结果上了大学,才发觉一切皆非所愿、皆非所往,弄得极不适应,痛苦不堪。以致常有人哀叹:现在流的泪,都是当初报志愿脑袋进的水。不少人毕业后走向了工作岗位,才发现不喜欢从事与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。据统计,目前,95%的学生选择高考专业时受父母或老师左右,70%的学生寻找就业岗位时眼高手低……

    上述案例绝非个例,而是一种普遍现象。不少人往往错误地认为:孩子终归是孩子。他们没有人生阅历,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,不具备选择未来的能力。诸如规划生涯这样的大事还得由大人做主。结果夸大了外界因素的作用,忽略了孩子的内生动力、内在潜能和兴趣特长,压抑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,淡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、自主发展和自主选择,最终也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。

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: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,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,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。在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,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意识:孩子是规划生涯的主角,是核心和根本。孩子的事情应当尽量由孩子自己做主。因为最好的生涯规划师既不是老师,也不是家长,正是孩子自己。生涯规划教育就其本质而言,是适合学生、尊重学生的教育。这种教育遵从孩子的天性,能充分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,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,不被学生拒绝,能够打动孩子心灵。这种教育能够让“鸭子练游泳,兔子练长跑,老鹰学高飞”,使学生个性发挥到极致。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且容易成功,并且会终身感谢老师和家长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金光大道!在这方面,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的育儿经验堪称典范!作为巴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,傅雷起初非常希望子承父业,便让儿子傅聪从小学习绘画。但无论怎样引导和讲解,傅聪就是不喜欢绘画,在这方面也不怎么“开窍”。后来傅雷观察发现儿子“爱听古典音乐。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,不论是声乐器乐,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,他都安静地听,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。”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。于是,傅雷果断终止了儿子不喜欢的绘画学习,改学钢琴。傅聪后来成为一位享誉中外的大钢琴家。

    傅雷的育儿经启示我们:让孩子自主规划生涯有三招:

    一是留心观察。平时与孩子相处时,家长或老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:当孩子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时,他有没有一种被激励、被召唤的感觉?当他完成了自己主动去做的工作后有没有一种欣慰感、满足感?并且兴致盎然地、喋喋不休地向人陈述自己做事的经过?孩子在做某件事时,是不是自发地、无师自通地就能完成且完成得很好?孩子是否持续关注此类事情的发展?……将观察后的结论铭记于心,并不断创设氛围鼓励孩子经常做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。

    二是展示目标。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,都应适时鼓励其设立一个目标,以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实现目标的努力设想等等。要鼓励孩子经常发问:“我是谁?我最引以为豪的能力、兴趣、喜好是什么?我想成为怎样的人?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?我要去哪里?我如何到达那里?我想进一所什么样的大学?将来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?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?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?……”不断强化目标意识,久久为功,善作善成。

    三是当好配角。在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中,尤其在孩子面临选择时,老师或家长的地位应当是配角。要自觉遵从“无为而治”和“指导不主导”“建议不强迫”的原则,让孩子做出自我评价,获得自我发展。哪怕我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,也不耍弄家长、老师的“威风”,用既有标准逼迫孩子行事,而是要“摆事实、讲道理”,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观点,然后用“仅供参考”的口吻和孩子进一步协商。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未来。